自20世纪50年代起,朝鲜半岛北部逐渐流行起一种被称为“白头山”的文化。在朝鲜人的语言中,所谓“白头山”指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长白山”,这座雄伟的山脉位于中朝边境,是朝鲜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北朝鲜政权建立后,白头山不仅是历史上的圣地,还被赋予了更多革命性的光环。在这座山上,北朝鲜的国父金日成曾参与激烈的战斗,直至政权稳固,此外,这里也是金正日的出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头山成了北朝鲜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该国艺术作品中的不朽题材。朝鲜的目标之一便是让“白头山”的名声超越日本的富士山,甚至争取让其成为亚洲的标志性地标。
为庆祝金日成的寿辰,朝鲜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修建了一座酒店——柳京饭店,它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白头山的形象。柳京饭店建成后,凭借其高耸入云的造型,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酒店之一。这座酒店不仅是朝鲜对金日成的致敬,也是“白头山文化”在现实中的一种具象表达。
展开剩余81%柳京饭店的建设始于1987年,原计划在1992年完成。然而,命运却让这座雄心勃勃的建筑成为“烂尾楼”,直到30年后依然空无一人。最初被誉为“全球最高酒店”,它的停工让外国记者纷纷感慨:这座建筑就像一座幽灵,高冷地伫立在平壤的城市上空。
柳京饭店的“烂尾”成了朝鲜政府心头的一块难言的痛。在经过多年的沉寂后,建筑于2000年初开始恢复建设,这次项目由埃及投资,外墙覆盖了玻璃板,外观不再显得那么突兀。然而,建筑的内部却依然是个谜。埃及公司将顶层改造成了电信设施,饭店的商业性质也因此转变为一座电信塔。
柳京饭店的历史变迁实际上也反映了北朝鲜的政治和经济波动。80年代末,朝鲜为何要投资这么一座惊世之作?这座建筑为什么在建成后未能投入使用?其内外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进入21世纪后,朝鲜在“苦难行军”过后逐渐恢复,国内气氛也有所宽松。随着对外开放,朝鲜开始接纳外国游客,尤其是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大多数游客来朝鲜,首选的目的地便是首都平壤,其他地方鲜少有值得一看的景点。
当外国游客踏入平壤时,他们经常会在市区的天际线上看到那座突兀的三角形建筑,它的外表斑驳,外墙依旧裸露,给人一种未完工的印象。若游客向导游询问,导游们常常避而不谈,或者戏谑地将其称作“纪念碑”。
这座建筑便是曾经象征着朝鲜雄心壮志的柳京饭店。其全高330米,设计为105至108层,曾一度是全球最高的酒店,打破了当时亚洲建筑的高度纪录。柳京饭店的设计由法国人完成,建筑内部包含了办公区、休闲设施、酒店和旋转餐厅,建成后其将挑战韩国的“大韩生命63大厦”。这座大厦曾在1985年完工,以250米的高度成为亚洲的标杆。
随着“大韩生命63大厦”的竣工,金日成不甘心朝鲜落后于韩国,于是下令建设柳京饭店,力图让朝鲜在建筑领域也能高居亚洲之巅。虽然朝鲜没有太多的建筑经验,也缺乏足够的人力和设施,但仍旧决心通过外力合作,以“白头山”的概念为指导,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朝鲜的经济压力增大,柳京饭店的建设受到了巨大的影响。1991年,苏联的援助停止,朝鲜的工业和农业陷入困境,导致政府不得不将原本用于饭店建设的外汇转而用于紧急购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到1992年,尽管建筑主体完工,但后续的装修和设施建设不得不停止。柳京饭店成为了一个未完成的梦想。
1994年,金日成去世,朝鲜进入了长期的“苦难行军”阶段。此时,柳京饭店的停工和朝鲜的经济困境相互交织,建筑逐渐成为了国家困境的象征。经过几次尝试修复,朝鲜政府终于决定把其改建为电信塔,甚至有传言说该建筑内的一些楼层已经被用作政府的接待设施。
然而,尽管外墙被重新贴上了LED灯墙,柳京饭店的内外问题依旧困扰着它。现代化改造由于电力短缺和设施问题基本无法进行。随着2011年金正日的去世,金正恩接班后,柳京饭店的翻新工程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外界曾几度传出该建筑将投入使用的消息,但最终都未见实现。
直到最近几年,柳京饭店依旧是一个半封闭的象征性建筑。外界对其的看法褒贬不一,西方媒体甚至将其列为“全球最丑的摩天楼”之一,称其为“失败国家的标志”。朝鲜的经济困境、国际孤立以及对外招商的失败,使得柳京饭店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无法发挥出其当初设定的雄心壮志。
发布于:天津市中航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